從《哪吒2》說起:神話與科學能擦出怎樣的創新表達火花?
截至2025年3月14日晚,《哪吒之魔童鬧海》(以下簡稱“《哪吒2》”)全球票房(含預售及海外)已突破150億元,距離躋身全球影史票房前五的目標越來越近。這部春節期間為大家帶來無限歡樂與感動的電影仍在不斷創造新的紀錄,也持續引發著人們對其背后文化現象的思考。
日前,“神話與科學的碰撞:從《哪吒2》看科學傳播的創新表達主題沙龍”成功舉辦。活動聚焦電影《哪吒2》的火爆現象,探討如何通過創新的表達方式將傳統文化與現代科學結合,借助熱門IP進行科學傳播,提升科學內容的吸引力和傳播效果。
在活動的4位主講人看來,科學知識與神話元素擦出了怎樣的創新表達火花?跟隨科協頻道,一起回顧他們的精彩講解!
1
從《哪吒》系列看神話故事的當代敘事與媒介傳播
主講人:李彬,北京電影學院電影學系副教授,博士

《哪吒2》是如何在當代把一篇神話故事講得這么受歡迎的?刷過幾遍這部爆火大片之后,李彬認為上述問題的答案可以從哪吒故事的起源找起。由古印度神話人物衍生而來的哪吒是《封神演義》中的重要角色,在原故事傳播和不斷改變的過程中體現了民間的反抗精神。誕生于明代的《封神演義》因借系統全面的文風融合了古代官方、道教及文學作品中的神明體系,并沉淀了契合中國人心理結構的諸多文化因素而深受普通民眾喜愛。李彬覺得《封神演義》“人物情節天馬行空,打來打去很過癮”,這樣的神話故事特別適合由兼具通俗性、大眾性、現代性和高科技屬性的電影媒介來表現。
作為一個“故事新編”系列電影的第二部,《哪吒2》保持了與第一部優秀的連貫性。電影中的角色塑造源于神話故事,抓住觀眾群體的心理需要進行改編,兼顧了主流和非主流的情感。例如,哪吒形象看起來有些邪魅卻懷有正義之心,變身后英姿颯爽、兼有朝氣和溫情。原作神話中的反派敖丙由惡少被改編成與哪吒二位一體、剛柔并濟的搭檔,第一部電影中的反面角色申公豹也經過反轉變得立體、可愛。這些角色靠著富有魅力的形象成功出圈,助力了《哪吒2》影響力的擴大。
有了這些個性鮮明的人物,《哪吒2》的故事具體是如何講出來的?李彬介紹了其運用的“英雄之旅”敘事模型,“電影本身就是神話,主人公往往是英雄,而英雄是要有一個冒險旅程的。英雄之旅實際上是一個成長和改變的過程,同時情感的旅程能讓故事好看、牢牢吸引觀眾。”由于觀眾對電影媒介的接受集中在較短的時間內,電影節奏把控的科學原理最符合這種敘事模型。“英雄之旅”模型緊密對應人的心理機制,因而《哪吒2》對其的成功應用特別符合觀眾的預期。基于成功的模式說服觀眾樂意接受,《哪吒2》正是靠著這般細膩的融合講好了一篇老少咸宜的現代神話。
2
《哪吒2》中的科學真實與藝術設計
主講人:林育智,中國科普作家協會科學與影視融合專委會常務副主任,高級工程師

《哪吒2》中,“冰不導電”這句富有轉折效果的臺詞不僅引得觀眾們眼前一亮,也引發了網絡上熱烈的科普討論。事實上,在藝術創作中達到自我表達與觀眾接受之間的平衡、將現實與神話元素巧妙融合從而達到藝術效果最大化,其關鍵就在于尊重常識和科學邏輯。
林育智相信,為了尊重常識而在藝術創作中不怕費事,才能讓作品成立、讓觀眾買單。“不管是怎樣的的神話,其實都是基于當時的科學技術和知識水平作出的想象。當下的藝術想講出好的神話故事,基礎材料還是科學真實。當藝術要傳播給公眾的時候,必須加入更多的科學真實。而科學要向公眾表達的時候,也必須具有更多的藝術元素。”
《哪吒2》電影展示的很多東西、表達思想觀念都不再傳統,因為很多傳統元素跟當下是格格不入的。林育智指出,營造電影沉浸感最重要的永遠是故事本身,讓觀眾不出戲的才能引發人們的共鳴。“大家就喜歡與眾不同的東西,不同的視角和獨特甚至創新的解讀方式才會使一個選題得到關注,但獨特的東西也需要回歸大眾。”
3
《哪咤2》受眾身份認同與跨代際情感共同體的建構
主講人:馬銘岳,青年學者,中國傳媒大學動畫與數字藝術學院影視動畫與文化產業博士

“《哪吒2》的觀影人群以30到40歲的青年為主,65%的觀眾會選擇與家人同看,甚至有28%選擇三代同堂一起走進電影院,這在電影市場很罕見。”《哪吒2》到底為什么能這樣爆火、出圈?馬銘岳將視角錨定在了這部電影對受眾的精確定位上。
自角色塑造開始,《哪吒2》便采用了多維文化策略,迎合不同年齡段受眾的差異。影片中的人物往往是復雜而多維的,例如主角哪吒在個體層面追求自我認同、擺脫命運的桎梏,而在集體層面又身擔重任、融入到一個更大的倫理共同體當中。完成個體和集體身份的協商、體現和而不同的獨特身份構建邏輯、基于反叛和和解推動劇情,這樣的角色塑造手法無疑能讓觀眾更愿意投射情感。
在保留神話原型精神內核的基礎上,影片注入了現代語境下的價值表達,并通過構建跨代際的情感共同體實現了超越年齡邊界的文化傳播。馬銘岳分析說,《哪吒2》巧妙運用了雙重編碼機制,使觀眾“各取所需,每個人都能在電影當中獲得自己的興趣點”。她相信,這部影片也是“和而不同”的中國傳統文化的一種現代表達。《哪吒2》既保留了傳統文化的精髓,又用現代的方式包裝和講述這些故事,因而成功搭建起了連接文化記憶和當代訴求的闡述空間。
“電影中的哪吒依舊令我們感到熟悉,依舊叛逆、依舊勇敢,但他的故事又融入了新的元素。”馬銘岳總結道,“這部電影的成功不僅體現在其票房成績和文化影響力上,更是其為中國動畫事業發展提供的寶貴經驗和啟示。希望未來我們能夠在全球范圍內創造更多的‘神話’,為中國文化的傳播貢獻更大的力量。”
4
媒體如何借勢《哪吒2》打造科普爆款
主講人:宋雅娟,光明網科普事業部副總監

《哪吒2》的票房神話可以怎樣過渡到科學傳播?其實,最基礎的辦法的就是找到這種超級IP自帶的廣闊受眾基礎。宋雅娟說,“超級IP本身就有天然的傳播力,自帶熱度、自帶流量池。”如果借助觀眾們的情感共鳴,在電影熱度正盛時“聯動”科普話題,也能巧妙地降低知識普及的門檻。中國人對傳統文化的認同感也為文化與科技的跨界打好了基礎,因此《哪吒2》無疑是一場可遇不可求的科學傳播機會。
《哪吒2》本身是一部神話故事,科普工作者們如何能從大家一笑而過的情節中挖掘出大量可供解讀的點?宋雅娟的建議是“多問一句‘為什么’”,保持構思好選題的意識。例如“申公豹的代購藥單”,不應僅將其視作情節的輔助,而要留心從此類內容出發,發散思維展開研究。另一類有價值的選題就是不常見或反常的電影細節,比如“冰不導電”和“敖丙的眼淚在海里倒流”。而從情感共鳴出發的科普選題更能引人會心一笑,更具有親和力、感染力,例如從觀眾們喜愛的角色申公豹展開,就可以生動科普其自然界原型。此外,將通常理解中的硬核知識借著熱度做“軟解釋”,也是一個引人注目的科普維度。
借勢熱點打造科普爆款的基礎是做讓大眾愿意接受的優秀科普翻譯,善于總結優秀的科普范式、運用用戶熟悉的場景與之建立關聯、搭建易于接受的認知階梯、關注與用戶的互動則能幫助科普工作者在打造科普時更進一步。好的科普還要做好“下一個階段”——價值引領。“我們的選題可以對應上現代中國科技的發展,讓觀眾更多了解科技的進展——原來過去想象的一些東西逐漸變成現實了。”再往后,科普可以跳出影片本身,例如去介紹電影制作的工藝。宋雅娟最后總結說,“科普工作者要練好內功,也要多跨界去看看自己的世界之外發生了什么,再回去做原來的事情。”